公共關係委員會
活動假牙、植牙、傳統假牙
 /   廖國陽醫師

 

近日有牙醫師為宣傳其發明的活動假牙,在平面及電視媒體上比較其發明的活動假牙與傳統黏固式假牙甚至與植牙之間做比較。如果從臨床實證醫學的角度而言,我們沒有辦法對其發明的活動假牙做評論,最主要的原因是其活動假牙的發明並沒有發表任何科學性的實驗數據在國際性的科學期刊上受公評,且此牙醫師就植牙與傳統假牙上的論點,卻造成許多牙醫師以及民眾的困惑,值得我們就實證醫學的角度探討植牙的治療結果與可行性。

 

1952年,現代種植學之父Dr. P-I Branemark1929-2014)在他的瑞典實驗室裡,發現鈦金屬能與活性骨質產生結合的現象,稱之為骨整合(osseointegration),從而發明了人工牙根-植體。並且在1965年,成功的在患者Larsson先生口內植入第一支鈦金屬植體,也是全球第一位植牙患者。直到Larsson先生2006年離開人世,植體使用已經超過40年,依舊非常牢靠,完全沒有鬆動。在Larsson先生的推薦下,Sven先生於1967年也接受了植牙治療,直到現在,Sven先生口內的植體功能依然維持完善;至今,Sven先生接受植牙後接近50年,成為植牙界的歷史見證。2003年,前美國贗復學會主席Dr. Goodacre在回顧性文章中統計1981~2001所有有關植牙成功率的科學報告指出單顆植牙的成功率為97%,植牙支撐的牙橋成功率為94%,前國際植牙聯盟(International Team of ImplantationDr. Buser也有接近的報告顯示植體的長期成功率是令人安心的。若追朔到更早在1981年,Dr. Adell發表一篇追蹤15年(1965~1981)以上骨整合植體的共2768支,報告中顯示即使是植牙支撐的牙橋,上顎也有90%,下顎100%的成功率,且骨量吸收也在1.5mm左右,況且這是30多年前的報告,隨著科學的進步,許多科學文章都明顯指出植牙治療在現階段是穩定且長期成功的治療方式。並非如其牙醫師在媒體上所言僅以3年、5年尚可的存活率報告,呈現於世人;但78年之後,會是如何呢?完全與實證醫學的報告相左。

 

再則,我們應該要了解植體在骨頭上與牙齦之間的穩固連接也是有其科學的實驗與證據,早期Dr. P-I Branemark就是發現其鈦金屬與我們人類的骨頭有很好的生物相容性,除此之外,與骨頭更可以產生兩介面間緊密的結合,這樣的應用不僅用在牙科的植體上,在人工關節、骨科固定螺絲與固定模版,都是使用相同的材料運用相同的原理。從1950年代的實驗,到1965年第一位患者接受人工植體開始,將近50年的證明,鈦金屬與人類骨頭結合是穩定的。隨著科技的進步,鈦金屬植體的表面經過長期的實驗與改造,除了增加其表面積接觸面,更提高與骨頭之間的快速結合與長期穩固,這些都是經過動物及人體實驗後,加上長期臨床追蹤的結果。至於與鈦金屬製作的支台齒與牙齦的結合,也是穩定的存在,美國以植牙著名的羅馬林達大學(Loma Linda University, Implant Center)前主任Dr. James Robert早在1970年代就發現牙齦與支台齒間會以半橋粒(hemidesmosome)的方式緊密接連。研究植體與牙齦之間非常有名的一位牙醫師Dr. Berglundh團隊早在1991年起陸續發表有關其牙齦與鈦金屬支台齒之間的關係,發現雖然其血流的分佈與軟組織纖維的走向與自然牙不同,但是可以證明的是其血流分足以提供並支撐牙齦的穩定,軟組織纖維的走向也足以提供與支台齒有緊密的保護與環繞。絕非如其牙醫師在媒體上舉例其植體如同強ˊ在手臂上打著點滴,期間過久時的皮膚針孔周圍炎一樣,這是非常不科學的講法,完全與實證醫學的結果不符。

 

我們必須提醒每一位患者,每個治療都有適應症與治療後的併發症,如果沒有妥善的接受檢查,選擇合格的牙醫師,審慎的評估,以及計畫周詳的治療計畫,自然牙也好,植牙治療也好,抑或是其他的治療都一樣,一定會有失敗的案例。我們必須呼籲的是接受任何的牙科治療,還是必須有良好的回診習慣,加上保持口腔衛生的清潔,在實證醫學的長期證明之下,植牙的成功率是穩定且長期的。否則缺乏回診就醫,沒有維持口腔的衛生,不只植牙會有失敗的機率,自然牙的牙周病或是蛀牙將也無可避免。

公共關係
一般性
105/06/20
公共關係委員會
6591
--
--